移动市场芯之战 Bay Trail处理器优势一览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平板频道】2013年9月英特尔正式发布了其最新的系统芯片处理器系列,研发代号为“Bay Trail”。在笔者对这款处理器进行测试的时候,发现新一代处理器的表现,确实还不错,无论是性能上,还是功耗方面。与上一代Atom Z2000系列相比,进步也很明显。
基于英特尔2013年5月推出的低功耗、高性能“Silvermont”微架构,“Bay Trail”处理器系列是英特尔首款3D三栅极22纳米四核系统芯片,也是英特尔迄今为止面向平板电脑和其它纤薄移动设计功能最强大的产品,在性能、电池续航时间、图形处理能力和丰富功能之间实现了平衡。此次推出的Bay Trail平台则重点针对平板电脑,Bay Trail采用22nm制程,支持64位计算。
之前的Clover Trail系列产品的各种不足,也给新一代产品留下了不少的阴影。英特尔为了急于追赶移动市场步伐,急于推出了Clover Trail系列产品,然而这个系列处理器,在当时的市场中,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并且其兼容性,也被不少人吐槽。这让广大消费者和业界人士,对英特尔感到失望。然而新一代的Bay Trail则让人眼前一亮,一扫之前的颓败之相。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款处理器。
英特尔凌动Z3000处理器系列(代号“Bay Trail-T”)是英特尔面向平板电脑和其它纤薄型移动设备推出的功能最强大、性能最卓越的系统芯片,也是Bay Trail系列中功耗最低的平台。主要特点如下:
系统芯片:采用低功耗、高性能22纳米微架构,具有出色的能效,配有乱序执行引擎和22纳米三栅极晶体管,支持在CPU和GPU之间的电源共享。该系统芯片采用了四核心、四线程和2MB二级高速缓存设计。
显示核心:英特尔凌动系统芯片采用了英特尔高清显卡技术和英特尔清晰视频高清晰度技术,相对于前一代英特尔凌动处理器,显卡性能提升了三倍,可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该系统芯片支持DX11,用于扩展PC应用和游戏支持,强化移动多媒体体验。
视觉效果:支持2560x1600的显示分辨率、两块独立显示屏、英特尔快速视频同步以及英特尔无线显示技术。
生态系统:英特尔凌动Z3000处理器系列可同时支持Windows 8和Android操作系统。
功耗:英特尔凌动Z3000处理器,在保持同样的低功耗散热设计的基础上,处理器性能提升了一倍。即使设备厚度为8毫米,也可以保持良好的散热,便于手持或放在膝盖上使用。
续航时间:基于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设备可实现10小时的电池续航时间和三周的待机时间。
那么Bay Trail处理器相较于现在高端的ARM架构处理器,有哪些优势呢?这些优势有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处理器主频:
关于处理器主频这方面,我想计算机知识有些了解的朋友都应该知道。CPU的主频,即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很多人认为CPU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CPU的主频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频对于提高CPU运算速度却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理论上,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主频越高,其运算速度也就越快。
我们以Atom Z3770和Nvidia的Tegra4为例,Atom Z3770采用四核2.4GHz设计,Tegra 4则为四核1.9GHz设计。
理论上来讲,在处理器其他方面配置相同的情况下,Z3770的实际运算速度,是一定比Tegra 4要快的。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的情况下,更高的处理器主频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快的数据处理器速度。比如提高高清解码速度,让游戏流畅运行,提高应用程序打开速度等等,都与处理器主频有着密切关系。
提高CPU工作主频主要受到生产工艺的限制。由于CPU是在半导体硅片上制造的,在硅片上的元件之间需要导线进行联接,由于在高频状态下要求导线越细越短越好,这样才能减小导线分布电容等杂散干扰以保证CPU运算正确。因此制造工艺的限制,是CPU主频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处理器缓存:
CPU缓存(Cache Memory)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的多但是交换速度却比内存要快得多。缓存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CPU运算速度与内存读写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因为CPU运算速度要比内存读写速度快很多,这样会使CPU花费很长时间等待数据到来或把数据写入内存。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
由此可见,处理器缓存对于处理器性能的影响也非常大。Atom Z3000系列处理器L1为32KB,L2为2MB,而Tegra 4 L1为32KB,L2仅为1MB。所以在这方面,Bay Trail系列处理器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正如我们上面所介绍的,处理器缓存直接影响着处理器调去数据的速度。更大容量的缓存能够在其中存储更多容量的信息,方便处理器本身调用,这也就大大减少了处理器调区内存中数据的次数,减少了读取时间。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处理器可以处理100个数据,1MB的缓存里,仅能存储50个,那么即使处理器拥有处理100个数据的能力,可是缓存只能够给他提供50个,他最多也就只能处理器这么多。缓存简单的可以理解成一个水管,缓存容量就是管子的粗细。
支持64位运算:
64位处理器,在传统PC用户的理解上,无非就是能够支持64为操作系统和软件,以及更大容量的内存。但是在移动领域它的意义也非同小可。英特尔在新一代Bay Trail处理器上,加入了对于64为运算的支持,而Tegra 4还是仅支持到32位。
从专业角度来说,CPU在单位时间内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32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32位的CPU。同理64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64位的二进制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简单讲就是64位处理器能够同时处理更多的数据。
另外,也并不是说处理器采用64位,产品性能就会有明显提高,这还需要操作系统的优化,以及应用软件的支持。
制造工艺:
英特尔Bay Trail处理器采用最先进的22nm制程工艺打造而成,而现在最先进的ARM处理器,所采用的制程工艺也仅仅到28nm。这也就是Bay Trail相对于Tegra 4和晓龙800等处理器的一大优势所在。
通常我们所说的CPU“制作工艺”,是指在生产CPU过程中,集成电路的精细度,也就是说精度越高,生产工艺越先进。在同样的材料中可以制造更多的电子元件,连接线也越细,精细度就越高,CPU的功耗也就越小。制造工艺的进步,对于处理器整体的提升至关重要。
先进的制造工艺会在CPU内部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使处理器实现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的性能以及更低的功耗。更先进的制造工艺会使处理器的核心面积进一步减小,也就是说在相同面积的晶圆上可以制造出更多的CPU产品,直接降低了CPU的产品成本,从而最终会降低CPU的销售价格使广大消费者得利。并且更小巧的处理器也使其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让OEM可以制造出更加轻薄的产品。先进的制造工艺还能够有效对降低处理器的功耗,从而减少其发热量,解决处理器性能提升的障碍。先进的制造工艺使CPU的性能和功能一直增强,而价格则一直下滑,这也使厂商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产品价格也更加合理。
另外,不少朋友对于处理器制造工艺的更替,虽然能够在网络上获知,但是为什么32nm下一代应该就是22nm呢?这其实是有一个计算公式的。
以当前处理器的制程工艺乘以0.714即可得出下一代CPU的制程工艺,如32X0.714=22.848,即22纳米。
简单来讲,处理器制造工艺的进步,能够让我们得到更高的能耗比,更小的核心面积,以及更低廉的价格。
从现在市场方面来看,已经有几款搭载英特尔Bay Trail处理器的产品发布,其中包括来自华硕的Transformer Book T100、戴尔的Venue 11 Pro以及惠普的惠普Omni 10等。
然而除了这些与英特尔已有多年合作的OEM以外,之前并不怎么有名的伟彦近日也发布了一款搭载Bay Trail处理器的平板电脑,伟彦Surge Tab PH10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特尔在平板市场的整个策略其实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随后还会有更多的搭载Bay Trail处理器的产品上市。
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英特尔应经开始于很多来自深圳的国产厂商展开了合作,并且英特尔也表示,希望在深圳的平板厂商中,寻找到第二个“联想”。
很明显,英特尔这次所采用的策略与之前我党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有些类似。英特尔旨在通过这些深圳厂商,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知道,英特尔也在做平板,并且做得很不错。
然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英特尔这次给我们带来的Bay Trail的的确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之前笔者在评测华硕的Transformer Book T100的时候,对此体会相当深刻,运算性能,图形性能,续航能力,较上一代产品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提高。
写在最后:
虽然英特尔上一代凌动处理器的表现确实有些差强人意,不过这一次Bay Trail的到来,我想可以帮助英特尔扭转之前在移动领域的颓势。通过详细的对比Bay Trail处理器和现在高端ARM处理器,笔者对于英特尔这一次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Bay Trail系列处理器在很多方面都领先着竞争对手,并且还拥有不少自己的独特技术和优势。
最新资讯
新品评测
+1 你赞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