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到全球 影响联想的五大国际并购案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平板频道】援引来自权威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和IDC的数据,联想第二季度全球PC市场份额达到了16.7%。这一数字也表示,联想正式超越惠普成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
虽然联想的全球PC出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6%,但是市场份额却增长了1.8%。与此同时,同为全球五大PC厂商的另外四位境况却不那么乐观:ASUS的市场增幅仅为0.8%,出货量减少20.5%;Acer出货量降幅高达35.3%、份额从11.4%暴跌至8.3%;Dell的出货量减少3.9%,市场份额仅仅上升了0.8%;作为联想最大竞争对手的HP,虽然市场份额从15.3%增至16.3%,但出货量依然减少了多达4.8%。
相较之下,原本就与惠普争得难舍难分的联想,在对手大踏步后退的时候,一跃领先、登顶PC业,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不过,在风光的背后,总会隐藏着许多或者耳熟能详、或者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今天的联想,为了成为PC第一,所做的辛勤付出,当然也不会是“努力卖电脑”这么简单粗暴的事。
从一家只拥有11名工作人员的本土小公司,到今天全球PC行业无可非议的领导者,联想又是如何从中国大陆一步步发展为一家国际化企业?这就与我们今天要说的与联想有关的五起国际并购案脱离不开关系。
一、2005年,收购IBM PC部门
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笔收购,同时也是堪称“惊天”的一笔收购:联想以总价12.5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收购IBM PC部门,联想获得IBM PC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的全球业务以及原IBM PC的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全球的经销网络和服务中心,新联想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及IBM-Think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商标Think的权利。
那个时候笔者还在准备中考,在从《电脑报》上知道这个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联想的实力这么牛X了?!”
你看,当企业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而选择直接并购海外品牌,无疑是一条捷径:当IBM想甩掉“低利润的PC业务”时,联想在寻找机会进军国际市场。显然,IBM与联想在这件事上可以说“一拍即合”。
虽然当时IBM担心联想的财力、联想疑虑自己的运营力,虽然当时的谈判并购过程充满坎坷,但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联想上演了一出完美的“蛇吞象”,缔造出了当时的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
这一笔交易,也是联想集团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标志着全球个人电脑产业新纪元的开始。”杨元庆如是说。而在2004年将“Legend”更换为“Lenovo”的联想,也凭借着拥有了“ThinkPad”,加速了国际化的进程。
二、2011年,收购NEC PC业务
在收购IBM PC部门6年之后,一度跌落出全球PC前三名的联想,又将收购的目光瞄准了NEC。
2011年1月27日,联想集团与NEC公司达成协议,合资成立名为“联想NEC控股B.V.”的新公司。这家新公司也成为日本市场最大的个人电脑集团。为此,联想付出的代价是,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支付给NEC公司1.75亿美元。
当然,近2亿美元的付出,得到的是当时的联想所期盼的结果:超越宏碁,重新回到全球PC第三的位置。
而重回全球第三,对于当时的联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按照Gartner亚太区硬件系统集团客户端产品首席分析师叶磊的说法,未来的PC产业只能允许全球至多三家厂商很好地活下来;IDC也曾做过类似的预测,即未来PC市场只能容下三家厂商的生存。
知道了这些,也许你就明白,为何在成功完成这次收购后,杨元庆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按捺不住兴奋。
仅仅“全球第三”,当然不会是联想的终极目标。在重新回到世界前三的位置后,杨元庆便表示,联想下一步将会“超二赶一”。而现在,距离2011年不过两年而已,联想便达到了当时的目标,甚至做得更好。
三、2011年,收购德国Medion AG公司
2005年5月,完成收购IBM PC,加速国际化,进军北美市场。2011年1月,成功收购NEC PC,重回全球第三,争夺日本市场。2011年6月,联想又开始了一场收购,这次的目标,是德国的Medion AG。
2011年,联想收购德国Medion AG,加快进军欧洲市场
Medion AG,德国的一家消费性电子公司,主要销售及服务区域为欧洲、美国和亚太地区,主要产品则有电脑、电视、冰箱、烤箱和健身器材。
在以每股13欧元的价格收购了Medion AG公司36.66%的股份后,联想以2.31亿欧元的代价换来了在欧洲市场成为第三大电脑厂商的结局,同时其在德国市场的份额也直接扩大了一倍。
此后的一年时间中,联想又不断增持。截止到2012年10月,联想对Medion AG的持股比例已经接近80%。
收购Medion AG,为联想带来的更有利的影响是,帮助联想加快了进军西欧消费市场的步伐,并可以借助Medion原有的实力,在欧洲市场获得更多增长机会。这对于联想的全球化战略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2012年,收购巴西CCE公司
10个月之前,也就是2012年9月,联想对外宣布了第四次收购:花费约1.5亿美元收购巴西CCE公司。不过这次收购,一直持续到2013年1月2日才正式结束。不过,收购完成后,联想拥有的是CCE公司全部股权。
联想这次收购的CCE公司,是巴西最大的电子消费产品制造商之一,主要从事PC以及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推广和销售。
2012年,巴西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PC市场,由此也引来了全球各大PC厂商在这片土地上的角逐。其实早在2008年,联想就欲收购巴西最大的PC厂商Positivo,但由于当时经济风暴的不确定性,最终放弃了这笔收购。
不过,收购CCE,也让联想成为巴西第三大PC厂商,并可以通过此举收获一个已经成熟的品牌,来获得在巴西市场的快速发展。而联想收购巴西厂商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增大在全球的PC出货量,而且通过在巴西当地建立生产线还可以增加产能,并进一步降低集团在采购上的成本。
五、2012年,收购Stoneware公司
其实,除了为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而收购了多家与PC制造、销售有关的公司外,联想为了推进“PC+战略”,也曾有过一笔成功的收购案例,而且时间就在去年9月中旬。
2012年9月,联想宣布收购云计算软件开发公司Stoneware
在2012年9月5日宣布收购巴西CCE公司后,时隔不足半月,联想便宣布收购一家云计算软件开发公司Stoneware。对这次收购,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Peter Hortensius表示,此举是为增强联想PC+产品的实力,以求联想产品能够达到最终目的:为企业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安全解决方案,为消费用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云技术。
位于美国的Stoneware拥有webNetwork、LanSchool等数款云产品,主要面向的是教育以及公共部门。
尽管这次收购并不会对联想的盈利产生影响,但是对于联想的“PC+”战略(也即“四屏一云”计划)却可以说有着“投石问路”的作用:拥有自己的云技术团队、打造自己的云计算,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后总结:
就像在本文第二页中笔者所说的,当企业实力发展到足够强大之后,进行海外扩张就会是必然的事。没有哪一家企业会心甘情愿局限在一亩三分地。不过选择最简单直接的“收购”,有风险也有危险。幸运的是,联想成功了,不仅吃下了一只“大螃蟹”,而且顺利地消化掉了它,并由此正式开启了进军全球的道路。不断地收购、不断地开拓,最终成就了如今PC第一的联想。不过,“PC第一”并不是终点,成为“PC+领域”的第一,才是联想未来真正的目标。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
+1 你赞过了